符莉,生于1937年6月21日,卒于2018年5月12日,生前系沈阳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铸造教研室教授,历任中国铸造协会铸造材料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造型材料公司顾问、国家铸造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名誉理事;辽宁省机械工程学会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铸造学会副理事长兼咨询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沈阳市铸学会副理事长、沈阳汽车工程学会理事、沈阳职工科学技术协会理事,东北大学研究生院客座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符莉教授从事教育工作50年,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她治学严谨,尽管有多年教学经验,但每次上课,她都认真备课、重写教案;她讲课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科研工作向学生介绍新材料、新工艺及新技术。因为有哮喘病,每次讲完课她都不得不喷吸大量的药物,可她从来没因为身体不好而耽误授课。她严格要求学生,上课生动有趣,被学生评为最爱欢迎的教师,屡次获得教学优秀奖。
在从教生涯中,她多次担任班主任工作,总是极耐心而又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是学生心目中“严慈如母”的好老师。她与很多毕业生保持着联系,给予他们以思想上、工作上及业务上的帮助。几十年来,她收到二千多封学生来信,并坚持每信必复,与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学生的成就常被她引以为傲,而学生们也难忘她的教诲。
符莉老师坚持从生产实践中寻找毕业设计题目。她带领学生对原鞍钢机修总厂、北部铸钢厂、南部机械厂、沈阳压铸件厂、沈阳水泥机械厂等十余家的二十多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与改造,并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1993年,符莉老师作为项目主持人组织了下钢北湖铸管厂的设计工作。她带领设计组的同志克服了资料少、设计时间短的重重困难,春节也不休息,加班加点,在三个月内完成了一千三百余张设计图纸。因设计和调研中,符莉老师克服身体多病的困难,多次前往鞍山、武汉,为节约经费,坐硬座火车,住最便宜的招待所,其敬业奉献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厂领导和设计组的同志们。
符莉老师在与鞍钢合作进行铌合金轧辊性能研究时,与青年教师一起暑假不休息,忙碌在实验室与生产现场,工作紧张时又发动丈夫和回沈探亲的女儿、儿媳来帮忙磨试样,无偿为学校科研和创收服务。
1986年,符莉老师在前往沈阳压铸件厂进行义务技术服务的途中,发生意外导致脚骨折。厂长在探望符莉老师时感谢她对工厂所做的贡献并对她受伤深表歉意,符莉老师说为工厂服务是她的义务,是共产党员应该做的。
符莉老师先后与冶金部、鞍钢、武钢、海口、沈阳、青岛等地的十二个单位合作开展科研课题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先后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4年获得中国铸造协会颁发的“奉献铸造行业五十年纪念金质奖”。
符莉老师担任教研室主任工作时,注意调动全体老师的积极性,严格纪律,使教研室工作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她多次组织召开学生座谈会,对学生进行理想与专业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她时刻注意对青年教师栽培,先后指导多名青年教师获得硕士、博士学生位,成为教学科研上的骨干。
平时,符莉老师始终坚持严格要求自己,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她在担任支部书记期间,积极做好党支部工作,从不为自己争名夺利。她致力于为党培养后备人才,培养多名教师和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4年,铸造教研室荣获全国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符莉老师先后荣获沈阳市优秀共产党员、市教科工委优秀共产党员、市科教先进女知识分子、沈阳大学科技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由于符莉老师突出的工作成绩,1993年她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并被学校评为学科带头人,达到退休年龄后,经过三次延聘,直到2006年才正式离开了她挚爱一生的教书育人岗位。
退休后,符莉老师仍然关心支持沈阳大学的发展建设,并经常跟相关职能部门的中层干部进行沟通,特别是一直和学院的老师保持联系,为他们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答疑解惑、出谋划策。
符莉老师在半个世纪的教书育人事业中,用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浇灌出的爱校如家、爱岗敬业、爱生如子“三爱精神”,将永远激励一代代沈大人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全国同类院校一流大学的道路上不忘初心、不辱使命,担当奉献、奋勇前行!